中国药科大学简介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本科,四年制)。建校初期,抗战爆发,学校初迁汉口,复迁重庆,精研学术,哺育英华。1946年回迁南京。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学校,成立华东药学院。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1年,江苏省药科学校整体并入学校。80多年来,学校秉承“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兴药为民、荣校报国、存心以仁、任事以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独特的治校品格,努力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药学高等学府”。
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201人,其中本科生11195人、研究生8428人、留学生578人。建有玄武门、江宁2个校区,占地2100余亩。建筑面积70.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33.5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4.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18.9万余册。
教育教学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进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药学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教学成果。2000年以来,实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覆盖,已4次获得我国教育领域政府类最高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四年一届)一等奖。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药学会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全国药学学科评议组秘书处单位、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全国药学继续教育联盟组长单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药学学科组组长单位,学校积极履行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的职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药学教育,助力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
学校下设16个院部,现有31个本科专业(类)。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制药工程、临床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化学、药事管理、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分析、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海洋药学、环境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专业被评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药学、药物分析专业被评为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药学、药物化学、中药制药专业获评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评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药学、临床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学专业通过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的专业认证。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5个。
近年来,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1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3门、江苏省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90门次、江苏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4种,编著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1种,所有校级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均为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质的课程资源、教材及教学体系被全国各药学院校学习借鉴。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首批获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高校之一,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
学校持续深化改革,构建学术学位“拔尖人才”及专业学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自2021年开始有9门研究生慕课在“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上线;5门线上课程及1门教材上线国家研究生智慧教育平台。2022年,《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荣膺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牵头组织推动设置我国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和药学博士专业学位,开展“项目制”“订单制”研究生培养,形成“实验室-企业-临床”深度融合的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路径,建设海内外基地152家,打造了覆盖企业、医院、监管部门全产业链的多层次国际化实践基地群。学校严把研究生出口质量,执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盲审”全覆盖,优化《研究生申请学位成果标准认定规定》,破除“五唯”顽疾,2023年各类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篇数和推荐优秀率均创造历史新高。作为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指导与引领全国药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受教育部委托,建设“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教育平台”,开放共享药学类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在职教职工1904人,其中专任教师114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8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6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7人次,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61人次,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4人次,以及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双创团队7个,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9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7个。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药学),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生物与医药、应用统计、公共管理、食品与营养),设有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药学、生物学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四期项目立项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生命组学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致力于建设以“药学+X”为牵引、“新药科”和“大药学”为特征,医药、农药、兽药融合发展,面向世界一流的“现代药学学科体系2.0”。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获评A+。在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龙头学科药学和中药学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均取得优异成绩。2024年11月,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环境/生态学、免疫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11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排名全球第14位(万分之1.05)。在2024-2025 US New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全球第4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学科排行中,药物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3位。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共有4个学科上榜,其中药学学科排名国内第1位,成为“冠军学科”。2023年5月,学校牵头承办首届全国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药学学科评议组2023年会,组建成立“全国药学学科发展共同体”,形成《全国药学学科发展共识》,旨在整合政产学研各方资源,切实推动国家药学事业发展。
科学研究
学校重视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坚持“两手抓、两手硬”,2023年到账科研经费6.43亿元。建有“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设有与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各节点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及工程技术中心38个,实现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大领域科研平台的全覆盖,为各类新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50余篇,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数为全国高校之首。获批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项,其中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58项,直接立项经费达5.77亿元,重大、重点和杰出人才项目43项。南京天印山医院、南京浦口中医院、南京江宁中医院正式挂牌为我校第一附属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密切合作,实现医药深度融合,打破了药物早期研发和临床研究间的转化壁垒。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先后进驻基地,实现了“企业进高校”和“服务入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转化。新建的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原创药物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无锡创新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公共卫生与应急药学研究院等一批校地、校企创新平台正发挥积极作用。2024年7月,主办“中国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邀请政产学研各界400余家头部单位共谋发展良策,积极探索创新药中国新赛道,不断提高新药创制能力和药物研发全产业链全方位服务水平。
社会服务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先后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135个,构建了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地方研究院等有机结合的成果转化协同体系。学校先后为22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药物研发关键技术服务6300余项,项目总金额超49亿元,其中单项合同经费超过百万元的技术合同696项;获国家新药证书 2本、新药临床批件23个;获授权发明专利1848件,专利转化210件,总金额达21.72亿元,其中单项合同经费突破1亿元的专利转化11项,单项合同经费超千万元的专利转化36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等荣誉。研发出包括盐酸关附甲素、爱普列特、依达拉奉、银杏内酯注射剂、伊立替康、长春瑞滨以及英太青等在内的新药及仿制药1000余个,成果转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000亿元,成为推动国家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以科技创新助力“三农”发展,多次被评为“国家科教兴农先进单位”。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确定学校定点扶贫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学校紧密围绕镇坪县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技优势,因地制宜,统筹布局,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现“三产融合”战略规划,带动镇坪中药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县域首位产业。2016-2024年连续九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十大典型项目。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进修生和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近年来,针对留学生人数大幅增长、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的情况,已建立起 “本-硕-博”贯通的全英文授课体系;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本科双学位学生培养”项目;与美国天普大学、美国太平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开展“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的药学专业、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临床药学专业成果丰硕,超40%的毕业生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一流大学深造,部分学生被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顶尖高校录取。为世界近7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和进修生千余名。
学校与77所国外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近十个项目先后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自2021年起,获批教育部与江苏省立项建设的 “靶标发现与新药创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药学专业和生物制药专业获批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24年度获批立项建设1个江苏省外国专家实验室。
学校先后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路易·伊格纳罗教授(Louis J. Ignarro)、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教授(Michael Levitt)合作设立工作站。2015年,学校牵头建立中美药学院校联盟,并接受国外知名高校邀请,陆续加入各类合作联盟,持续构建全球伙伴网络。2016年,受国际药学联合会和中国药学会委托,承办“全球药学教育会议”,向来自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代表展示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经验。2018年,举办首届国际药学院校发展论坛,邀请40余位全球顶级药学院院长巅峰论剑,携手探索药学教育发展路径,深入探讨药学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2023年,学校举办第二届国际药学院校发展论坛,牵头14个国家的36所高校成立全球药学发展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单位,发布《全球药学教育发展南京共识》,广泛凝聚发展力量,对外寻求合作共赢新机遇。学校成功举行“一带一路”药学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论坛暨“一带一路”药学教育联盟成立筹备会,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推进,推动药学产业国际化发展。
学生发展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实施思政教育凝心铸魂工程、学生工作质效提升工程、心理健康启智润心工程、全面发展安全守护工程,强化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和日常管理服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根据医药产业链环节需求,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分类培养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就业率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始终名列前茅。本科生出国升学率、到优质单位就业比率、专业对口度、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指标优势明显,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多次荣获省级荣誉,受到中央及省市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八十余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十余万毕业生,一大批学术栋梁、行业领袖和政界精英在卫生健康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先后走出了10位院士和一批药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我国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著名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学制药、药物化学专业创建人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彭司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生药显微鉴定的奠基人,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开发的先驱者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沈家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著名中药生物工程专家胡之璧;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物代谢动力学家王广基;德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病理学专家来茂德;成功研制出3个意义重大创新药物的著名药物化学家谢晶曦;著名生药学家和本草学家谢宗万;我国甾体药物研发领域开拓者之一,著名药物学家廖清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执业药师,著名药剂学家刘国杰;我国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倡导者,著名药物分析学家安登魁;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终身高级顾问、 “速效救心丸”的研制者章臣桂。
发展规划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新机遇呼唤新作为。2019年,学校召开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了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到2026年,即建校90周年之际),奠定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础;第二步(从2026年到2036年,即建校100周年之际),步入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行列;第三步(从2036年到本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建成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当前,学校已开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满怀信心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全体中国药大人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务实专注的工作作风,朝着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为谱写全民健康新篇章不懈奋斗。